③体察躯干
如果持续放松下去,就会不知不觉放松到上面,觉得肋骨”嗵”一下子放松了(骶脊肌有一条从下直接连到枕骨,还有的连到肋骨上去),随后感觉背部像冰雪融化一般变得很柔和。继续下去,有人会觉得两个肩胛骨里面(肩胛骨和肋骨之间)从当中往两边抻着痛,有人会痛得很厉害。(记得80年代,有一次我从昆明开会回来,在火车上肩胛骨里面痛得厉害,象岔了气一样,翻不过身来,喘气都困难。)当肩胛里面一痛,背部放松了,这时要注意开胸。一开始两个肩关节向下一放松,腋窝就受到挤压。当放松到背部时,两个肘曲着放松地向前一翻,两个腋窝就空了,两肩就往外张了,胸就容易开了。在肩胛骨松开时,有时前面胸也痛,一般在4、5肋间或5、6肋间横着痛。这往往与练膈肌有关系。膈肌运动幅度大了,膈肌一放松,膈肌附着点处的膜气要充的时候也会出现疼痛。是从前面向下坠着痛,不像后面疼得那么厉害。这些都是正常的。注意肩向上耸一耸,再向下放松外展。肘向外展开了,躯干不动,用肩关节带着肘从后往上往前这么划圈,同时体会腰与骶骨相接的地方,肘一动会带着腰眼向上提,那儿就会有抻拉感。做这个动作是为了加大放松力度,使背部的放松连成一体。这一点也要特别注意。
练直腿坐时吸气往回缩,不光要使劲,还要用意念。关键用意念往回缩,因为用手这么抓也抓不到丹田里边,必须用意念想,而且要想得很真切。一开始脑子精力不够使唤,不能同时支配几个,想不了那么多,那就一个一个地想。比如想两胯往命门缩,若不能同时想两个,那就先想一个胯往命门缩,然后再缩另一个,但中间不许换气。习惯后,慢慢就能做到照顾全身,用意念把周身都罩起来。比如要照顾这条腿,体会它往回一缩,是怎么上去命门去的。一开始体会不了,以后慢慢练熟了,就觉得整条腿从皮肤到肉到骨头都往里边走,这样感觉不就灵敏了吗?这本身就是在练觉知运动。过去武术练得好的人觉知运动很敏感,在他正全神贯注和人交手时,别人从后边打一拳或砍一刀,他也能知道。要想敏感,先得会照顾全身。练直腿坐放松法不仅要收回内气,还要照顾、支配全身。这既是练感觉功能,也是练运动功能。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原来是感觉外面的,现在我们闭上眼睛,让耳朵也注意听里面,通过里面的运动来刺激我们的感觉神经。其实本来它时刻都在刺激我们,但我们精神没注意,气不够充足,感觉不到它。你注意体会它,它的功能就会得到强化。你不把意识往那儿放,它的功能就得不到强化。
我们现在练直腿坐松腰,全身放松,把气往回集中,肩与胯合,肘与膝合,手与足合,练外三合。外三合是里边真得合上,连起来,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打拳时手和脚一块儿到。我们练直腿坐到一定程度,会觉得肩和胯,肘与膝,手与足,它们之间气都连上了,一动弹是整的。将来可以躺着用左胳膊串右腿,用右胳膊串左腿,胳膊和腿之间来回伸缩,把气连上,这么体会肩与胯合,肘与膝合,手与足合。练直腿坐时也可以这么练,把身体坐直了,左胳膊和右下肢,右胳膊和左下肢来回这么晃动,如果坐在椅子上,就好动弹点。这些内容属于”从整体练,练整体性”。腰通过形体锻炼把人体各部分互相联系到一起,成为一个整体。
另外,当你感觉身体比较放松、精神比较集中的时候,可以用意念把剑突和尾骨尖往一块儿连,使里面的气连成一个整体。做法是:吸气时会阴上提,膈膜下降,肚脐往命门挤,身体弯曲(采用自然坐姿),同时把尾骨和剑突尖往一块儿连。
四、几点说明
练太极拳也好,练气功也好,主要是练气。除了专心致志地练坐功、站庄、蹲墙之外,我们还必须反复多练练气八法里面的抻气法和拉气法。这两法一个练的是内气,一个练的是外气。拉气时你们看气看得清不清楚?能看到多大范围?抻气时里面的气怎么动弹,有什么感受?拉气时手上有什么感觉,气进去有什么感觉?这个感觉和抻气的感觉有什么不同?这些都应该认真去体会。拉气、抻气时看周围这个气与平时是否一样?你抻气很舒服的时候再拉拉气,看看怎么样?要认真灵活地体会身体内、外气的运动流行。有的同志随着音乐抻得特别快,那么快就好吗?要慢,要体会,动得很小,体会里面气的变化。慢动什么感觉,快动什么感觉?怎么动手上的气感大,对周围的气影响范围大?形体一动,内气动了,看外面的气动了没有?应该积极主动地、举一反三地反复去想它。练八卦拳的眼镜程为什么底盘功夫好?眼镜程磨眼镜片时不坐凳子,蹲着磨。有时还单腿蹲着。煤马、眼镜程、麻花尹、翠花刘都有自己的职业,怎么去练功?抽时间去反复体会、琢磨。我们现在讲得非常细,可讲细了以后,同志们自己不去想了。因为自己想出的和你听别人讲的这两种情况,内里面意识动得不一样。你自己想对了,“噢,原来如此”,马上有个内在的感受。我给你讲,你听了以后想:是这么回事么?好了,你里面把门关上了。所以过去的老师不细讲,就告诉你怎么做。
(二)
直腿坐放松法属于基本功,松腰后也还要继续学习,只是每次不用坐那么长时间。而且吸气时可以意想气从脊神经根、脊柱两边的交感神经链往里面进。
(三)
练形意拳的第一步功夫是炼精化气,第二步是炼气化神。而郭云深讲的炼气化神实际不是真正的炼气化神。炼气化神应该是结大丹之后的功夫,而郭云深讲的炼气化神还停留在要结丹还没结丹的层次。
《孙禄堂武学录》中关于炼精化气的内容可能和我讲的有些矛盾。他们不是真正完全练内功的,对内功并不太熟悉,自己练的内在境界也不够,对有些问题只是按照看过的一些内功书来阐述,结合得不太合适。先给大家这么声明一下,以免同志们看书之后被误导。我不反对大家买书看,但要以我讲的为准。这不是自尊自贵。同志们看武术书最好看基本理论,至于哪个动作怎么练,将来有了本事之后再去体会。看书之后有疑问,可以提出来,我给你们解答。不过你们别问怎么用招,那个我解答不了。同志们以后练到一定程度,愿意揉揉手、听听劲也行,但不是为了发人。
练武功,里面是功,外面是招。修道和修武的都练功,也都练外面的招数,但是两者不同。练武的人练内功是为外面的招数服务,用于对敌;修道的人练招数是为内功服务,用于集中精神降内魔。当精神散乱时,可以通过动作把精神集中起来。过去练武的人把功用到招上,武功很好,但活的年岁都不是特别大。他把功用于外向的技击,气也往外散。很多形意拳家只活到六七十岁,好的八十多岁,过百岁的基本没有。过去练养生拳的人们活一百多岁也行。像吴图南老先生活了105岁,他在1928年就出过太极拳书,以后多少年不怎么去推手,不去比谁高谁低。若经常去比就费了精神,而且万一失手,心里面气就不平。有很多练武的是被气死的。武术界有好些人是得癌症或心脑血管病死的。
Ⅱ、暗劲(又名柔劲)
(一)预备功
先练习总的预备功(见明劲练习的预备功),然后接着练习下面的内容。
精神安静后,转一转眼睛,闭着眼睛看看脑子里面,体察一下意元体,然后意念和虚空相结合,反复想虚空,想脑内,慢慢觉得脑子和蓝天虚空结合到一起了,头里面很清亮,头部天门那儿像个大漏斗似的,虚空之气顺着“漏斗”充到脑里面,贯满脑子,从大脑到丘脑、中脑、延髓,从脊髓里面往下走,一下贯到海底;从上肢骨里面贯到手指尖;从下肢骨当中贯到脚心。要注意在每个关节处停一停。像颈部的寰椎、枢椎……下面的各节脊椎,上肢的肩关节、肘关节、腕关节、手指各关节……意念往每个关节腔里面放一放,注一注。要这样认真地想一遍。
预备功是练暗劲非常关键的一环。它一方面集中精神,同时把气和关节紧密结合起来。中医很重视关节腔,说关节是神气游行之室,它像皇帝在外休息的行宫一样,是神和气休停的地方。在那儿充充气,把气注到关节腔里面溶润关节囊(结缔组织)和周围的韧带,这对气在关节处的流通非常有意义。有的人可能想得比较细致,花的时间多一点。不要以为这是耽误时间,练柔劲关键是要一步一步地把肌腱、韧带、关节囊、筋膜、膜络的气都充起来,所以以意引气这么走一遍本身就是很好的练功。
(二)正功
坐姿要求
“正规坐姿”要求(或站庄)。
第一步。吸气时,会阴与手指尖、脚趾尖微微地往命门缩,闭着眼睛往命门看。呼气时,手指尖、脚趾尖微微地往外伸。反复练习。
第二步。吸气时,会阴微微地往命门缩,闭着眼睛往命门看;同时手指尖微微地往肘关节缩,再从肘关节微微地往肩关节缩,再从肩关节微微地往命门缩;同时脚趾尖微微地往踝关节缩,再从踝关节微微地往胯关节缩,再从胯关节微微地往命门缩。呼气时,手指尖带着肘关节、肩关节微微地往外伸;同时脚趾尖带着踝关节、胯关节微微地往外伸。反复练习。
练暗劲时的发音要求和练明劲的情况是一样的。这一点务必提醒大家注意:练暗劲时的发音要更细微
,要从一般的默念(有口腔的形动)到细微默念(发音时口腔的动作几乎没有,仅有舌的微弱动感与口后部的气流的强弱变化)。
(三)收功
和明劲的收功相同。
二、怎样练好暗劲
(一)打好明劲基础
明劲练法非常关键。如果还没有打好明劲基础就开始练暗劲,虽然也起作用,但是作用没那么大。所以练功不能一味贪快,应该一步一个脚印。像以前练形意拳必须勤练三体式,如果站三体式还没达到外形中正、心中空虚、呼吸自然、形式和顺等要求,不能挪步,连劈拳都不能练。有了练明劲的基础之后,练柔劲时只要这么一想,手微微一缩,它就可以往里面起作用。
好好练明劲,体内很多部位的气都会连起来。然后再练暗劲,将来里外出入比较通畅了,不知不觉就出来整劲,也就有了功夫。
(二)明了练功的机理和方法
练刚劲是以肌肉的用力收缩来带动肌腱、筋膜、韧带,练柔劲则是以肌腱(或韧带)的小范围的、慢的伸缩来带动膜络、关节囊,以致肌肉。膜附带有肌腱、韧带、关节囊等。练柔劲关键要从肌腱这儿运动起来,对此要特别注意。
明劲是从近腰部分连起来的,即从肩(胯)练起,然后到肘(膝)和手(脚);而柔劲是从肢端开始的。练明劲吸气时手心、脚心用力往回缩,那是用的肌肉。练柔劲往里面收的时候是用手指尖、脚趾尖的屈肌轻轻往里缩,缩得很小。把手指按在床上容易体会指尖的运动,站庄时容易体会脚趾尖的运动。站庄时,脚趾头微微抓地,尽量往趾尖上用力,同时意想手指尖、脚趾尖都往命门那儿缩。有了练明劲的基础之后,练柔劲时只要这么一想,手微微一缩,就可以往里面起作用。手指尖、脚趾尖往回缩的时候,以哪儿为用力点呢?在指(趾)甲盖缝里面,指(趾)甲和肉相连的地方,从那儿用力微微回缩,指(趾)头好像往回蜷似的。这样一下子把意念充到了肢端。如果力点有些靠后,意念也就充得不够。缩完了,伸的时候,也是要从指(肢)甲缝那儿用力气。
柔劲进一步练整体劲,进一步和丹田命门相连,同时还要把筋(包括肌腱、筋膜、韧带、关节囊)连带肌肉都松开,借助气把筋通开。古人讲,“通筋之顺也”,筋要通得很顺当,里面没有阻碍,信息在里面传播得很快。内家拳都讲四梢:爪为筋之余,发为血之余,齿为骨之余,舌为肉之余。把意念放到肢端肉和指(趾)甲相连的地方,把肉和指(趾)甲连起来,意念往这儿一动,气慢慢会通透、贯穿指(趾)甲,爪慢慢才能松。爪松不是指指(趾)甲变软,而是指气要通透指(趾)甲。练一段之后,指(趾)甲可能会比以前润泽、透明。
练功是有阶段性的,每步功的意念要求都有不同的内容。练明劲用力越大越好,越快越好;练暗劲用力越小越好,越慢越好。练暗劲和练明劲正好相反。
(三)把明劲和暗劲结合起来练习
如果你练明劲的基础较好,就应该能体会到,绷上劲后,那是一个整劲。练刚劲绷上劲后,怎么和丹田连起来?可以在练明劲时结合暗劲的练法。吸气的时候往腰那儿缩,收缩到最强度,坚持一下以后,把力量放开,但是形不要放。使劲攥起拳头以后,不使劲了,但是拳头还攥着;脚心使劲往回缩,收缩到最强度后,不用力了,但是还要缩着,这样来体会里面的变化。
把明劲反复练上几遍之后,身体也就有点累了,然后起来练站庄。把腿伸直,身体放松,脖子往后轻轻一仰,天柱穴往下一折,一股气“呼”就从脊骨外面一层一层地下来了。过去在讲形神庄中的俯身拱腰时讲过换骨法,从天柱往下一贯,从脊柱一下贯到脚底,气像一股水流哗哗地流下去。这么冲一冲,能强健骨头和肌肉。现在练暗劲的时候,一定要和明劲相结合。明劲费力气,累;暗劲比较省力气,不怎么累。把两者交叉着反复练,可以互相调剂。练完明劲之后用换骨法冲一冲,然后在走暗劲。暗劲是从脊髓里面走的,明劲换骨是从骨头外面走的,两者有这么点区别。
练明劲松腰主要练坐功,也可以把坐功和站庄结合起来练。而练暗劲特别强调站庄,要以坐功为主,同时必须结合站庄来练。站庄是用三心并站庄那个姿势即可,而且要先用明劲(刚劲)练,然后再用暗劲(柔劲)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