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说巫术(一种借助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方术)

By | 12/20/2019

『二』道法符箓与古代巫术

道教由先秦巫术发展而来,因此,和佛教相比,道教更注重的是”术”,即操作性,而非”理”,不像佛教那样尚谈玄理,好斗机锋。如果说佛教因理论高深而具有可听性的话,那幺道教则因法术奇奥更具可视性。道教之”术”,包括种种科仪、法术,道法符箓便属于法术的一种。虽然,在先秦巫术阶段尚无道符,但先秦的种种巫术在道符中几乎都有对应品,这说明,巫术入道后,往往通过道符的形式表现出来,符箓成为道术的基本形态。以时间界定,早期道教指先秦两汉之际道教的形成时期。这一时期的巫术,由于未经道教的整合,不仅方法多样化,连名称也不一致,概而言之,有以下数种:

(1)方。方即方法、方术。宋玉《高唐赋》:”有方之士:羡门、高骆。”有方之士,即有方术的人。《史记封禅书》:”李少君亦以祠灶、谷道、却老方见上。其游以方遍诸侯。”李少君是汉武帝时著名的方士,他带着祭祠灶神、辟谷术、长生不老的方术去晋见皇帝,并携其方术遍游诸侯之国。《史记始皇本纪》:”卢生说始皇曰:…方中,人主时为微行,以辟恶鬼,恶鬼辟,真人至。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,则害于神。”方中,即方术之中。按方术的说法,皇帝须经常微服出行,以辟恶鬼,且所居之处,也不要让大臣知道,否则,将有害于宅神。方又称为方数。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》,淳于意云:”臣意家贫,不修家生,出行游国中,问善为方数者,事之久矣,见事数师,悉受其要事,尽其方书意。”

或称方技。《论衡道虚篇》:”世见黄帝好方术。方术,仙者之业,则谓帝仙矣。夫禹至会稽治水,不巡狩,犹黄帝好方技,不升天也。”上文中,”方术”与”方技”互文,可见,方技即方术。其实,”方”

与”技”亦可通训。《史记扁鹊传》:”是好为方,多技能。”这是同一语意采用不同的措词。方技的内容,按刘歆《七略》的说法,有以下四种:”论方技为四家,有医经家,有方家,有房中家,有神仙家。”

或称方略。《史记淮南王安传》:”游士奇材诸辨士为方略者,妄作妖言,谄谀王。”这里的”方略”即方术。《论衡道虚篇》对此有一段注脚:”安嗣为王,恨父徙死,怀反逆之心,招会术人,欲为大事。伍被之属,充满殿堂,作道术之书,发怪奇之文。”王充将”方略者”称之为”术人”,可见方略即方术。

(2)法。法与方可以互训,古书中常常”方法”合称。《吕氏春秋先识览》:”妲己为政,赏罚无方,不用法式。”上曰”方”,下曰”法”,互文也。法也即方术,故行使方术又称之为”作法”,”画法”。《中论修本篇》:”行秽者,人不使画法,以无验也。”方术之书也称为”法”,《汉书京房传》:”上封事曰:《法》曰,道人始去,寒,涌水为灾。”

或称法术。《韩非子观行篇》:”有贲育之强而无法术,不得长生。”这里的”法术”,指长生法术。

(3)术。术本意为道路,引申为通神的方式。《论衡乱龙篇》:”孝武皇帝李夫人。夫人死,思见其形。道士以术为李夫人。”孝武皇帝即汉武帝,道士即方士李少翁。《史记封禅书》亦载此事,但李夫人记作王夫人。云:”夫人卒,少翁以方盖夜致王夫人。”

“术”此作”方”,可见术与方相通。或称术学。《汉书伍被传》:”淮南王安好术学,招致英隽以百数。”所谓”术学”,即方术之学。或称术艺。艺者,技能。古代以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为六艺,可见方术也属六艺之一。《后汉书方术樊英传》:”尝有暴风,从西方起。英谓学者曰,成都市火甚盛。因含水,西向漱之,乃令记其日时。客后有从蜀都来云,是日大火,有黑云,卒从东起,须臾大雨,火遂得灭。于是天下称其术艺。”

(4)数。数本意为数数,古代占卜往往通过数数决定吉凶,故数为方术之一,即术数。《史记扁鹊仓公传》:”太仓公者,姓淳于氏,名意,少而喜医方术。高后八年,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。…光又属意于殷,曰:意好数,公必谨遇之。”前云淳于意喜医方术,后云其好数,可见数即”方术”。或称数术。在《后汉书方术传序》中,直接以数术代表方术”夫物之所偏,未能无蔽,虽云大道,其故或同。若乃《诗》之失愚,《书》之失诬;然则数术之失,至于诡俗乎?极数知变而不诡俗,斯深于数术者也;故曰,苟非其人,道不虚行。”数术所包含的方术种类,据《汉书艺文志数术家》,有以下六类:形法家,杂占家,其蓍龟家,五行家,历谱家,天文家。

(5)道。道即信道,引申为通神方法,故掌握其方法谓之”有道”、”得道”,有道或得道之人谓”道士”、”道人”。此”道”与方术之”方”相通。《论衡道虚篇》:”朔无少君之方术效验,世人何见,谓之得道?”朔即汉代名士东方朔,少君指李少君,汉代方士。文中前”方术”,后曰”道”,上下互文,意思相同。或称道艺。《后汉书方术传序》:”汉自武帝颇好方术,天下怀协道艺之士,莫不负策抵掌,顺风而届焉。”

早期道法,虽然没有以符箓作为表现形式,但却成为后来道法符箓的张本。换言之,道法符箓几乎都可以找出早期法术的胎印。

『三』中国的萨满教巫术

分布

在中国,萨满教巫术主要分布在东北、西北、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。汉族地区也有神汉和神婆,但他们的传承不甚稳定,真实性和有效性也广受怀疑。

据社科研究人员调查,至今仍保有萨满教巫术传统的民族有:蒙古族、满族、塔吉克族、达斡尔族、锡伯族、鄂温克族、鄂伦春族、藏族、珞巴族、纳西族、摩梭族、苗族等。

理论

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,它没有系统的教义、教规、经文,人们只能从巫师的巫术实践中窥探它的理论基础。

中国的萨满教巫术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:

万物有灵说。世间万物都有生命,都是一个整体里面的部分。动物、植物、乃至山河湖海,都能和人沟通。

灵魂说。灵魂是人的主宰,它可以暂时或永久地离开肉体,也可以独立地存在。巫师的灵魂可以漫游于迷幻世界,而精灵也可附着在巫师身上,借巫师的肉体表达其意志。凡人的灵魂受恶灵侵扰时会引致疾病。

人灵分界说。人居人界,灵居灵界。巫师可以前往灵界探访,得到精灵的指点和教诲。

精灵说。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保护精灵,每个巫师也有自己专属的“协作”精灵。巫师作法时需要精灵协助。巫师需要按期祭祀有关的精灵,否则会招来灾难。

特点

中国的萨满教巫术有如下特点:

曾受其它宗教影响。在与其它宗教互动的过程中,许多民族的萨满教巫术都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。如,蒙古族的巫术吸收了佛教的元素,塔吉克族的巫术吸收了伊斯兰教的元素,藏族和摩梭族的巫术吸收了****佛教的元素,汉族的巫术吸收了道教的元素,等。

政府甚少给予支持。萨满教的巫师是通神者。在有的历史时期,巫师会有机会担任国师。但在更多的时候,巫术受到的是漠视和打压。身为“真命天子”的皇帝直接传达天意,无须中介,通神的巫师只能削弱皇帝的权威。同时,政府也担心巫师“妄言祸福”会影响社会稳定。1949年后,巫术更被视作是唯心主义的封建糟粕并备受压制。

强调实用性。中国巫师的日常工作有医病、求雨、寻魂、驱鬼、祈福、诅咒等,处理的都是现实问题。就算是进入灵境旅行,也多数是为求教或寻魂。而美洲的巫师在这些实践之外,还有更多灵性上的追求。

听凭天意而遴选门徒。长久患病的人会被送到巫师处检查,看他是否有责任传承巫道。如有,则他必须成为巫师的门徒。如拒绝,他的身体会一直不好。因此,许多巫师都只是“听从天意”而已,他们本身并不想做巫师。

现状

目前,在前述各少数民族地区,法力较大的巫师渐已老去。现存的少数巫师道行明显不如前人,愿意成为巫师的年轻人也少之又少。有些民族在由游猎/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中,失去了部落的结构,也失去了巫术的传承。许多巫术用具和萨满服装,现在只能在博物馆里找到。中国的萨满教巫术事业呈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。

『四』中国巫术之一蛊毒

1蛊毒的奥义

中国蛮荒一带,自古就笼罩一层神秘面纱,魑魅魍魉四处游走,瘴气蕴绕山林。存在着各式奇风异俗,其中养蛊这种神秘巫术一直为人称奇,谈蛊色变。

我们在这里介绍几种较为特殊的蛊之制法,以及其施术方式、症状。

金蚕蛊

利用十二种虫类埋在十字路口,经过几曰后,取出奉在香炉中,能使人中毒即为金蚕,造成胸腹纹痛、肿胀,最后七孔流血而死。

泥鳅蛊

将泥鳅浸在放有竹叶和蛊药的水中,即成有毒的泥鳅。让客人食煮过的毒泥鳅,食后,腹部内会觉得有三、五条泥鳅窜动,有时下达肛门、有时上冲喉头。如果不医治,只有死路一条。

蔑片蛊

将竹片施以蛊药后即成。将长约十公分的竹蔑,趁人不注意时放在路上,行人走过,蔑就跳上其脚腿,使人疼痛异常,过些时曰,蔑又跳进膝盖,使其脚小如鹤膝,此人活不过四、五年。

石头蛊

将一块石头放在路上,此块石头能够行动、呜啼,使人便秘消瘦,而且又能飞入人的双手双脚,此人不出三、五年,便会一命呜呼。

疳蛊

两粤的人,在端午曰取小蛇、蜈蚣、蝉、蚂蚁、蚯蚓、蚰虫、头发等研磨成粉末,置于箱内或房内所刻的五瘟神,长期供奉后就成为毒药,将疳蛊放在酒、肉、饭、菜内给人食用,或者是放在路上,路过者踏着即入身,药粉会粘在肠脏上,使人腹部胀痛难捱,极欲上吐下泻。癫蛊:大部份是僮人所为,把蛇埋人土中,取其菌以毒人。取蛇菌毒人后,会使人晕眩、笑无常,一饮酒,药毒即发,凶狠怒,如同癫子。

肿蛊

僮人俗称放「肿」,中毒后会使人腹部胀、肚鸣、大便秘结,甚至一耳常塞。

中害蛊

中毒后会使人神昏、性躁、頍焦、口腥,而产生视、听幻觉,看见鬼影,听见鬼声,如临大敌,不时想要自尽。

生蛇蛊

中毒情形和阴蛇蛊类似,进入体内能成形为蛇,四处乱咬,造成头痛,夜间更为刻烈。

2蛊之种类

蛇蛊、金蚕蛊、蔑片蛊、石头蛊、泥鳅蛊、中害神、疳蛊、肿蛊、癫蛊、阴蛇蛊、生蛇蛊。

过去,有些人专以制蛊来谋财害命。制蛊法:多于端午日制之,乘其阳气极盛时以制药,是以致人于病、死。又多用蛇、蛊、蜈蚣之属来制,一触便可杀生。其余有些特殊的,分说如下:

癫蛊:传说多是壮族所为,把蛇埋土中,取菌以害人。

疳蛊:又谓之“放疳”、“放蜂”。据说,两粤的人,多善为此。方法是:端午日,取蜈蚣和小蛇,蚂蚁、蝉、蚯蚓、蚰蛊、头发等研末为粉,置于房内或箱内所刻的五瘟神像前,供奉久之,便成为毒药了。

泥鳅蛊:用竹叶和蛊药放水中浸之,即变有毒的泥鳅。

石头蛊:用随便的石头,施以蛊药而成的。

蔑片蛊:将竹片施以蛊药后便成。

金蚕蛊:据说这种蛊不畏火枪,最难除灭;而且金蚕蛊还能以金银等物嫁之别人。

《岭南卫生方》云:制蛊之法,是将百虫置器密封之,使它们自相残食,经年后,视其独存的,便可为蛊害人。

金蚕的害人能使人中毒,胸腹搅痛,肿胀如瓮,七日流血而死。

据说,蔑片蛊害人,是将竹蔑一片,长约四五寸,悄悄的把它放在路上,行人过之,蔑跳上行人脚腿,使人痛得很厉害。久而久之,蔑又跳入膝盖去,由是脚小如鹤膝,其人不出四五年,便会一命呜呼。

石头蛊的害人:将石头一块,放在路上,结茅标为记,但不要给他人知道。行人过之,石跳上人身或肚内,初则硬实,三四月后,更能够行动、鸣啼,人渐大便秘结而瘦弱,又能飞入两手两脚,不出三五年,其人必死。

泥鳅蛊的害人:煮泥鳅与客吃,食罢,肚内似有泥鳅三五个在走动,有时冲上喉头,有时走下肛门。如不知治,必死无疑。

中害神的害人:中毒后,额焦、口腥、神昏、性躁、目见邪鬼形,耳闻邪鬼声、如犯大罪、如遇恶敌,有时便会产生自尽的念头。

疳蛊的害人:将蛇虫末放肉、菜、酒、饭内,给人吃。亦有放在路上,踏着即入人身。入身后,药末粘在肠脏之上,弄出肚胀、叫、痛、欲泻、上下冲动的症状来。

肿蛊的害人:壮族旧俗谓之放“肿“,中毒后,腹大、肚鸣、大便秘结,甚者,一耳常塞。

癫蛊的害人:取菌毒人后,人心昏、头眩、笑骂无常,饮酒时,药毒辄发,忿怒凶狠,俨如癫子。

阴蛇蛊的害人:中毒的,不出三十日,必死。初则吐泻,然则肚胀、减食、口腥、额热、面红。重的面上、耳、鼻、肚有蛊行动翻转作声,大便秘结。加上癫肿药,更是没有治好的希望。

生蛇蛊的害人:中毒的情况,与阴蛇蛊害人相似,但也有些异点。即肿起物,长二三寸,跳动,吃肉则止;蛊入则成形,或为蛇、或为肉鳖,在身内各处乱咬,头也很痛,夜间更甚;又有外蛇随风入毛孔来咬,内外交攻,真是无法求治。

蛊或有形或无形,中毒极易,但辨认之法,是应该万分注意的。中毒后的辨认之法:(1)以生黄豆(黑豆也可以)食之,入口不闻腥臭,是中毒。(2)以灸甘草一寸嚼之,咽汁随之吐出的,是中毒。(3)插银针于一已熟的鸭蛋内,含入口内,一小时后取出视之,如蛋白俱黑者,是中毒。

蛊毒非常厉害,能使人惹病丧生,虽有方法医治,也不应轻易去尝试。据说预防之法有:(1)凡房屋整洁,无灰尘珠网的,是藏蛊之家,切勿与之往来。(2)凡食茶、水、菜、饭等物之先,须用筷子向杯碗上敲动的,是在施毒,急须向主人问道:“食内,莫非有毒吗?”一经问破,可免受毒。(3)携同大蒜头出行,每饭,先食大蒜头,有蛊必吐,不吐则死,主人怕受连累,当然不敢下蛊。(4)大荸荠,不拘多少,切片晒干为末,每早空心白滚汤送下(以二钱为度),纵入蛊家,也可免害。(5)蛊之由饭酒中毒的,分外难治,故出外宜以不饮酒为原则。

解除毒蛊的方法,最普通的,是用雄黄、蒜子、菖蒲三味用开水吞服,使之泻去恶毒。金蚕,最畏头嘴似鼠,身有刺毛似蚝猪箭的刺猬,故刺猬是专治金蚕蛊的特殊药品(插:金庸小说中也曾记述过用刺猬烧成灰吞服治疗的)。其他如蜈蚣、蚯蚓,每每也可以治蛊。

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