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年代,我到气功界的一位朋友家去,他正在给学生讲身形要求,我就在一边听着。讲完后,学生走了,我说:“你讲动功怎么不讲垂尾闾?”“当着这么多人,什么都讲还行啊?”我说:“可是我们老师什么都讲,也不拿这当回事。”“那不行!”早期他有七八个徒弟,其中一个姓张,高血压怎么也好不了,练她的功练好了。又练了二年多,一练功就腰疼。他们在听课,我也不言语。那时,我在朝阳门外住着。一天我到日坛公园练功,他看到我,说:“庞大夫,我这腰疼是怎么回事?我用各种办法都解决不了。”我说给你摆个姿势就行了。姿势—摆,把尾闾一托,一扶,马上过去了。有些姿势,我们必须注意调整它。你懂得什么是正确的,把姿势摆一摆,问题一下就解决了。咱们为什么讲姿式呢?道理就在这里。有好多姿式不摆正,光用气调不行,你调过去了,他一会儿又变了。正确的姿势引导气血按着正常路线运行,错误的姿势导引气血按照错误路线运行,所以形还是很重要的。
前身环抱,加快松腰的步伐,练第四,五,六大家可能都容易明白,第七节的前身环抱的松动骶髂关节很重要,一般来说,当命门腰椎往后凸到一定程度再往后凸就比较困难了,这时候此关节松动一点,腰椎也会往凸一点,而且它对松动骶骨尾巴骨也很重要;还有这个功也是联接形神庄和五元庄功法的纽带,它对于强化至命桥功能是一个很好的功法。
到后来,你还是蹲得很低,但是别人一摸你的腿,肌肉都是放松的,就跟没用力似的,一点儿都没绷劲儿,因为那时你已经不是用“力”去站桩了,而是用“气”在站、用状态在站。——这个过程也是漫长的,几年、十几年、几十年……站着站着说不定哪一天突然感觉自己气整了,有一种很“整”的感觉了,那个整就是气的状态,那时就自然会放松了。这个不是说了就会的,而是练出来的。你练出来了,一说你就知道,因为你有了;没练出来的时候,就像听天书似的。
在站三心并站庄的时候,开始,只要我们把姿势站对了,重心就自然是在脚后跟的,不可能是重心平铺于整个脚掌!在站桩的时候要想重心平铺整个脚掌,确切说是整个脚掌均匀用力,这是要练才能做到的,这是需要靠练才能出来的功夫。待大腿站到60度以下时需要泛臀松后胯,如果能待站庄到大腿45度左右上身仍能直立站低庄半小时,这时就不要再往低站了,站庄形气一定得松开,绷着劲练不仅累,更不利气的提升变化。45度低庄就是松开骶髂关节的时候时,后胯已初步松动。
静明老师的三心并讲解
双手自然下垂,松肩虚腋。把两肩轻轻地向前转、向上、向后,然后向斜上方轻轻外撑、自然放松。然后把两上臂慢慢落下来,这样就自然做到了虚腋。含胸拔背,深吸一口气,缓缓地从鼻孔把呼出来,这样我们的胸自然放松下落,就恰好是含胸的位置。拔背呢,会阴向上提,带着我们的涌泉穴向上,一提要提到百会,百会向上虚悬,同时下颌回收,我们的脊背就拔起来了,我们悬着的气就领起来了。注意命门向后放松,尾闾下垂。意念尾闾指地,会阴要上提。在我们命门向后放松和垂尾闾的时候,往往会阴就会不自觉地放松了。所以每次向后松命门和垂尾闾的时候都要注意再提一下会阴。
一提就直接透过天门提出去,提到头顶上方一尺左右的虚空中去,这样虚悬着自己。心安神静。同时命门向后放松,整个身体随着命门向后放松而缓缓向后平移。当平移到了极点的时候,膝盖微微放松,身体下蹲。一开始蹲的姿势可以高一些,但姿势一定要正确。随着练功时间的推移,我们放松了以后会整个体式会自动往下蹲,不要一开始就蹲的特别低,一开始姿势的正确更重要。全身放松。
我们感觉一下我们的腰腹部,两胯、膝盖感觉一下它放松的状态。
注意我们每次都不是直接的蹲下去的,而是要先把命门放松,把命门向后放松,然后身体的臀部自然的向后平移,当移至到一个极限,膝盖一放松重心就向前靠了一点,然后人就自然蹲下去了,这样的下蹲,我们的脊柱会自然的向后绷出去,像一张弓一样,使我们的姿势基本也就合度,而不是脊柱直着向下蹲下去,是腰向后放松的蹲下去。尾闾下垂,尾闾要向下垂,意想着自己就像长了一条气的尾巴一样,垂直的垂下去,意想以两脚的后跟连线为一个边,向后面画个等边三角形,我们的尾闾要垂到这个三角形的中心去,要时刻有这个意念,要随时检查,我们的尾闾是不是下垂的。两肩放松,两肩要有个向斜外方放松的意念,这样肩就平着向外撑着放松出来了。
无论身体哪里有酸痛等感觉的时候,都要放松的察照那个地方。我们再做几个蹲墙动作,让身体上下的气机再平衡一下。百会向上虚悬着,命门向后放松,缓缓的下蹲,意念要体察我们的脊柱,一节一节的脊椎放松的蹲下去百会向上虚悬着,命门向后放松,意念一直在我们的身体里面,缓缓的下蹲,这就是标准的蹲墙,收下颌,百会上领——起。徐徐的就象飘起来一样,全身体放松拔背 a.要领:拔背与落膀相结合。b.作法:百会上领,大椎带动颈、胸椎上拔,尾闾与腰骶椎下沉,尽量把脊柱抻直。腰部要放松,包括腰椎、腰部的韧带、肌肉等都得放松。站着的时候得注重二、三、四腰椎都往后突怎么把腰椎突出去呢?尾闾下垂,拔背,上面一拔,下面一垂,腰就往后拉开了。另外,要通过收腹,用腹部的气往后推腰椎,用吸气的办法,吸气吸到命门上去,隔膜往下去推腰椎(膜后面连着第一腰椎,腰椎就轻易突出去了。智能功不讲调息,但是我们注重呼吸里边内在的气机变化。一吸气,隔膜往下沉,肚子别往前鼓,往后沉到腰,使腰往后突。你摸着腰两侧,使劲一吸那儿就往外鼓,带着腰椎往外出不要弯腰这样腰椎很快就出去了。我们要经常摸着腰椎这个地方,吸气时它会鼓,呼气时会瘪还不要真松开,把腰的姿势摆对了,尾闾一下沉,百会一上领,腰一放松,自发功马上就停。以三心并站庄松腰可以把姿式松腰、呼吸松腰、意念松腰等方法都用上。转腰涮胯是以转动来松腰的。形体无论多疼都不要紧,只要呼吸不乱,就一定有足够的能量站下去。站到一定程度,会出现一种很整的状态,自然能同时察照全身。只要呼吸不乱,就能坚持住姿势的正确和自然下降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姿势正确,脊柱要竖直认真按功法书上写的做,一开始高点没关系,但要有一个“放松后要自动向下降”的意念。
第3个是大球——球的边在脊柱。意为使脊柱向后绷,同时上下抻拉开——把每一节脊椎都仿佛都上下拉离了一样。这样还有利于垂尾闾。因正常人尾闾是上翘的,有四个生理弯曲。但当意念脊柱是一个大球的边缘时,就把脊柱真正拉直了,并且向后微突。这时你就必须收下颌了,因颈曲直了,同时也必须领百会,因下颌是向内向后向上提着收的。这样尾闾不仅会下垂,还会随着功夫的上进而逐渐前扣,尾闾前扣,会带动上面与它相连的骶骨,使之向后绷关键就是从直立到蹲下去的这个过程中,一定要把姿势做正确。尽管这个下蹲的时间一分钟都不到,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姿势调整不好,那么后面整个的站庄过程,你都会觉得非常难受,非常辛苦,膝盖发紧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的问题,我就讲一下我的体会,怎么站才比较好身子不是直着往下坐。身子直着往下蹲,你的大腿根就折住了、就不是空松圆撑开的了,那么你折住了气就不好往下通,你的腿就会觉得非常累,时间长了就会麻,再时间长了你的脚就会痛。领着百会,整个人就象被一个气的绳子向上提着然后体会丹田里边有一团气,这团气催着你的命门平着向后移,命门、就是你的腰,它平着向后移的时候,要注意脊柱是垂直的,是随着腰向后平移自然带动整个竖直的脊柱向后移,但是它平着往后移在你快到极限的时候,把膝盖轻轻一放松,在快到极限的时候,膝盖只要往前微微一松,我们的臀部就会自然地坐下去,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然的。因为你往后一移,就要摔倒,你保持平衡,膝盖一放松,身体就蹲下去了,你这样蹲下去之后它非常自然,这个气它是从丹田贴着你的脊背充斥到你的腿,然后充斥膝盖,充斥到脚上去的,这样做整个人就非常的顺溜。这样做就不是往下压,一压的话胯膝踝都松不好。你百会提着把整个人都抻拉开的情况下,命门往后移,上身也是直的,脊柱是直的,向后平移,移到一个极限的时候,膝盖一放松,往下一蹲。这样胯、膝、踝各个关节处就都是非常空松的,然后就要注意圆裆,想象有个气球一样的一团气夹在你的裆这里,把裆充实开了,一定要提着会阴。裆圆撑起来的时候,我们这个大腿根就要把它撑开,大腿肌肉往外翻,就会牵着我们的胯骨往外抻拉。我们用意念、用丹田气从丹田里面催着骶骨向后放松,使骶骨向后走,同时髋骨向外拉,这样就把骶髂关节耳状这个鹤顶穴的位置:我们膝盖有一块能动的圆形骨头(髌骨),这个穴位就在这块骨头的上缘边上,想鹤顶穴就想着它是从腿里面往上提的,一直提到丹田去,有了这个意念,膝盖就不会发紧了,而且整个练功过程都要全身放松。我曾经带过一次站庄,那个里面我觉得应该是讲得比较全的。
膝盖这里一定注意四点:
第一、是要往里扣;
第二、扣好之后,把裆圆撑之后再往外撑一下;
第三、这个气从涌泉上来,用鹤顶穴提着往上走,要有向上提升的意念;
一个是尾闾,尾闾一定要往下垂;一个是命门,命门一定要向后放松。把这两点调理好了,这个抖自然就会缓解。尾闾下垂,命门向后放松,就不会出自发功。注意提会阴,再往后放松命门,向下垂尾闾的时候,一定要马上提会阴,从百会把它提出来。一般情况下,把腰向后放松的时候,往往就会不自觉地把会阴也放松了,所以,一定要在每次向后放松命门之后都要再想一下提会阴,然后给自己加意念“要放松、不要抖”,很慢地在心里这么念几句,就好了。内八字还是比较容易做的。只要坚持练下去,我们就会发现,我们两腿内扣,两个膝盖也会微微内扣,大腿骨(股骨),也就是我们膝盖到胯骨整个这一根“人体上最大的长管状骨头”——它是一种往外拧的感觉我们把一只手抬起来,手掌心向里、小臂向斜下方伸出,把手握成拳。我们做个比附:比如说,我们的这个拳头就相当于我们膝盖的位置,而我们的整个小臂,就相当于大腿里面的大腿骨(股骨),那么我们的肘就相当于是股骨头了,也就是大腿骨里面的上端——股骨端头。我们做两脚内八字、内扣的时候,就相当于我们的“拳头”(这里比附为膝盖)稍微往里扣一下,我们拳往里扣的时候,胳膊肘(这里比附为大腿骨上端的股骨头)肯定是要往外翻扭一下的。在我们站庄,两脚呈内八字的时候,就是这样的,膝盖(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拳头)往里松微内扣,那么必然会带动股骨头,也就是大腿骨的上端(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肘)向外翻张。而我们的股骨头是在髋关节里面的,股骨头的向外翻张,就必然带动整个髋关节向两侧抻拉出去;在我们两侧的髋关节都向外抻拉的时候,那么就是使得我们的骶骨两边的耳状面关节(整个脊柱自上而下有颈椎7块、胸椎12块、腰椎5块、1块骶骨(由5块骶椎“融合”在一起)和1块尾脊骨(由4块尾椎合成)。),我们所说的“耳状面”关节,学名应该是“骶髂关节”——就是骶骨左右两侧和髋骨相连接的地方——骶骨和髋骨相连接的这个地方,在婴幼儿时期是一个可以有微小活动的关节,但是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,这个本来可以活动的关节慢慢就长死了、不能动了,成了一个假关节,就是我们说的耳状面关节。这个关节,到了成人时期,只有孕妇在临近生产的时候才会再次松动——是被胎儿的气场和胎儿的形体给撑开的,如果这个关节不松动,就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分娩。那么我们练功都讲松腰,其实狭义的松腰,庞老师讲“就是松动这个耳状面关节——骶髂关节”,老师讲,这个关节一旦松开了,上下气机才会真正“整起来”、尾闾才会“如钟锤、如钟摆”一样的灵活运动(没有松开这个骶髂关节之前,气不能很通畅地连通下去,尾闾就不会动)。这个“骶髂关节”一旦松开,老师讲,首先会很痛,需要继续练足丹田气,把已经松开的关节里面充斥上充足的混元气,疼痛才消失,人也就随之变样子了。我们平时说的“松腰”,也就是狭义的松腰,只得就是松动这个“骶髂关节”。为什么说是“狭义的松腰”呢?因为当这个“骶髂关节”松开以后,还要松动整个脊柱,要把整个脊柱都松开,而“骶髂关节”是其中最难松动的一个环节。